LRC歌词

巴托克一共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,第一部写于1908年,也就是他刚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任教的第二年。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匈牙利裔的瑞士女小提琴家 Stefi Geyer,巴托克对这位年轻的女小提琴家非常迷恋,在1907年,巴托克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“两幅肖像”中,第一幅“理想的肖像”的主题就明确的标出了“Geyer的主导动机”。一年后,巴托克又创作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,并把手稿和一首情诗一同寄给了Stefi Geyer,不知何种原因,年轻的女小提琴家从来没有公开演奏过,手稿在1956年她去世后才被发现,1958年才由小提琴家Hans-Heinz Schneeberger首演,这时距作品完成已经过了整整50年。作品一共分为两个乐章,Stefi Geyer对这两个乐章有非常简短的说明,第一乐章“the young girl whom he had loved”,第二乐章“the violinist whom he had admired”。所以严格的说,这部作品也许应该称作带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幻想曲或音画,是用音符写成的一封情书。巴托克这首《小提琴协奏曲》作于1907—1908年,题献给当时他十分爱慕的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斯坦菲·盖雅(Stefi Geyer,1888—1956)。因巴托克把手稿题献给盖雅,没有出版,也从没完整演奏过,所以直到盖雅逝世后才被整理出来。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,曾以《肖像》为名在1911年演过,后来巴托克根据这个乐章,加上作品6《14首短曲》里的最后一曲改编成管弦乐小品《两幅肖像》。巴托克这首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被发掘出来后,1958年5月30日由施尼贝格首演,共两个乐章。盖雅曾对这首作品有这样的解读:“这并不是真正的协奏曲,而是小提琴和乐队的一种幻想曲”,“这是两幅肖像,前面是他爱慕的少女,后面是他所感叹的小提琴演奏家。”

文本歌词

巴托克一共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,第一部写于1908年,也就是他刚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任教的第二年。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匈牙利裔的瑞士女小提琴家 Stefi Geyer,巴托克对这位年轻的女小提琴家非常迷恋,在1907年,巴托克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“两幅肖像”中,第一幅“理想的肖像”的主题就明确的标出了“Geyer的主导动机”。一年后,巴托克又创作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,并把手稿和一首情诗一同寄给了Stefi Geyer,不知何种原因,年轻的女小提琴家从来没有公开演奏过,手稿在1956年她去世后才被发现,1958年才由小提琴家Hans-Heinz Schneeberger首演,这时距作品完成已经过了整整50年。作品一共分为两个乐章,Stefi Geyer对这两个乐章有非常简短的说明,第一乐章“the young girl whom he had loved”,第二乐章“the violinist whom he had admired”。所以严格的说,这部作品也许应该称作带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幻想曲或音画,是用音符写成的一封情书。巴托克这首《小提琴协奏曲》作于1907—1908年,题献给当时他十分爱慕的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斯坦菲·盖雅(Stefi Geyer,1888—1956)。因巴托克把手稿题献给盖雅,没有出版,也从没完整演奏过,所以直到盖雅逝世后才被整理出来。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,曾以《肖像》为名在1911年演过,后来巴托克根据这个乐章,加上作品6《14首短曲》里的最后一曲改编成管弦乐小品《两幅肖像》。巴托克这首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被发掘出来后,1958年5月30日由施尼贝格首演,共两个乐章。盖雅曾对这首作品有这样的解读:“这并不是真正的协奏曲,而是小提琴和乐队的一种幻想曲”,“这是两幅肖像,前面是他爱慕的少女,后面是他所感叹的小提琴演奏家。”

推荐音乐

声明: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,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,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