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Leonard Bernstein、Wiener Philharmoniker >> Symphony No. 9 in D Minor, Op. 125 "Choral" - III.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(D小调第9号交响曲,作品125“合唱” - 第三乐章 如歌且慢的柔板) 歌词
LRC歌词
《D小调第9号交响曲,作品125“合唱”》是由伦敦爱乐协会于1817年委托贝多芬创作。贝多芬1818年开始创作,在1824年初完成全曲。此时已距其《第8号交响曲》的出版已达十二年之久。但早在1793年,贝多芬便意欲并尝试为席勒的《欢乐颂》谱曲,但已经散佚。1810年代初,贝多芬也在草稿本中写下了一些乐思。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旋律,可追溯到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一首赋格。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为该作品奠下了基础。1808年创作的《合唱幻想曲》,形式上与钢琴协奏曲相似,在最后也加入了合唱和独唱;与该作品一样,人声的旋律先由器乐奏出。而该旋律与《第9号交响曲》亦有类似之处。往更早看,《合唱幻想曲》的主题亦在1795年左右的一首名为“回馈的爱”的歌曲中有所体现。末乐章声乐的导入部,对贝多芬而言是一大难题。贝多芬的朋友安东·辛德勒后来回忆道:“当他开始创作第四乐章时,(他心里)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。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,引出席勒的《欢乐颂》。一天,他走进一个房间,大声叫道‘我找到了,我刚刚找到了’。接着他给我看了草稿,上面写着‘让我们为不朽的席勒唱出颂歌’。”然而这句话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上。贝多芬之后也不断修改了这部分,最终才成为今日的引
文本歌词
《D小调第9号交响曲,作品125“合唱”》是由伦敦爱乐协会于1817年委托贝多芬创作。贝多芬1818年开始创作,在1824年初完成全曲。此时已距其《第8号交响曲》的出版已达十二年之久。但早在1793年,贝多芬便意欲并尝试为席勒的《欢乐颂》谱曲,但已经散佚。1810年代初,贝多芬也在草稿本中写下了一些乐思。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旋律,可追溯到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一首赋格。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为该作品奠下了基础。1808年创作的《合唱幻想曲》,形式上与钢琴协奏曲相似,在最后也加入了合唱和独唱;与该作品一样,人声的旋律先由器乐奏出。而该旋律与《第9号交响曲》亦有类似之处。往更早看,《合唱幻想曲》的主题亦在1795年左右的一首名为“回馈的爱”的歌曲中有所体现。末乐章声乐的导入部,对贝多芬而言是一大难题。贝多芬的朋友安东·辛德勒后来回忆道:“当他开始创作第四乐章时,(他心里)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。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,引出席勒的《欢乐颂》。一天,他走进一个房间,大声叫道‘我找到了,我刚刚找到了’。接着他给我看了草稿,上面写着‘让我们为不朽的席勒唱出颂歌’。”然而这句话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上。贝多芬之后也不断修改了这部分,最终才成为今日的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