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Tamás Vásáry、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、Yuri Ahronovitch >>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, Op. 43 - Variation 19, 20, 21, 22, 23, 24 (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,作品43 - 变奏19 - 24) 歌词
LRC歌词
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,作品43》是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,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,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创作于1934年,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,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而创作,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,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,而是第18个变奏,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,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,优美无比,动人心魄,隐含着永不褪色的“俄罗斯忧郁”,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,质朴平和,热情逐步增长,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。拉赫曼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,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,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,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,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,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,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,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。拉赫玛尼诺夫移居美国,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,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,写不出什么东西了。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,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,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,作品自然就少了。他写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》时已六十有七,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,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,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。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,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,其中一段行板被电影《似曾相识》(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)采纳为背景音乐;在影片中,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,起到了跨越时空、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,而且在作曲家约翰·巴里手中,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。对比影片音乐主题,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,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;实际上,《时光倒流七十年》主题就是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。约翰·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,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,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、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。所以,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就是电影《时光倒流》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。
文本歌词
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,作品43》是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,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,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创作于1934年,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,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而创作,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,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,而是第18个变奏,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,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,优美无比,动人心魄,隐含着永不褪色的“俄罗斯忧郁”,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,质朴平和,热情逐步增长,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。拉赫曼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,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,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,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,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,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,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,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。拉赫玛尼诺夫移居美国,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,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,写不出什么东西了。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,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,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,作品自然就少了。他写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》时已六十有七,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,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,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。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,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,其中一段行板被电影《似曾相识》(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)采纳为背景音乐;在影片中,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,起到了跨越时空、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,而且在作曲家约翰·巴里手中,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。对比影片音乐主题,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,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;实际上,《时光倒流七十年》主题就是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。约翰·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,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,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、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。所以,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就是电影《时光倒流》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。